华沙历史留下太多故事
华沙,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一个承受了太多苦难的名字。勋伯格在《一个华沙幸存者》里,用令人毛骨悚然的旋律和唱词描绘了这座城市在德占时期近乎人间地狱的惨象。战前,华沙是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其中三分之一是犹太人,使华沙成为当时除纽约外世界上犹太人口最多的城市。战后,昔日充满活力的犹太社团不复存在,而整个城市损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变成了一片废墟。
一到机场,便感到彻骨的寒冷。首先到了圣十字教堂,从外表来看,会以为这是一座华沙随处可见的教堂,漂亮,对称的晚期巴洛克式,仅此而已。但教堂的内部使其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因为这里安放着两颗“波兰的心脏”!肖邦的,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雷蒙特的,分别存于教堂的两根柱子里。时值星期六傍晚,一来到这里便立刻感受到波兰浓厚的天主教气氛。教堂里有很多当地的居民在独自默默祷告,包括许多二十左右的年轻人,这甚至在意大利都是难得见到的景象。
离开教堂,老城的王宫广场就在眼前。华沙在二战时几乎全城被毁,建筑的精华早已不复存在。但是,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将整个老城区完全按照原样重建。从王家之路踏进这里,好像立刻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繁华嘈杂的大城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宁静安详的古城气氛。虽然周围的建筑包括王宫都是战后新建的,却近乎完美地再现了古朴的气氛。
王宫在战争中被德军完全毁坏之后,修复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所以,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内部的装饰,都是复制品。但是许多陈列的物品由于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度过战争,所以依旧值得一看。波兰是个长期被邻国占领的国家,即使是独立时期国力也相对弱小,所以不能苛求它的宫殿能够去和凡尔赛或是圣彼得堡的奢华比,但是仍然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作为波兰人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象征意义。
尽管我还算不上肖邦的粉丝,可还是喜欢他的夜曲和华尔兹。所以,在一天结束之前,我去了离市区稍远些的Lazienki公园,看一看那里的肖邦雕塑。肖邦的音乐是柔弱的,似乎一阵风就能将其吹走,但那如水流动的音符里浸透了波兰的精神,波兰的血液,所以在这个弱小民族的主权受欺凌时,它能唤起所有波兰人抗争的决心。无怪乎,罗曼罗兰将肖邦的音乐称为“花丛中的大炮”,更无怪乎,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下令禁止演奏肖邦的音乐。
当马车驶在石板路上发出哒哒的声响时,当咖啡店传出人们爽朗的笑声时,当教堂的钟声在昏暗狭窄的小巷里传播时,我有一种幻觉,好像战争和毁灭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人们仍然在教堂里日复一日地祷告,美人鱼依旧点缀着华沙的城徽,而不远的地方,维斯瓦河还在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