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当地特色介绍:
二人转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属于走唱类艺术,又被称为“双玩艺儿”、“双调”、“蹦蹦”、“对口唱”、“小秧歌”等,1953年被统一命名为“二人转”。东北二人转与冰雪一样,在大江南北都拥有大批的爱好者。人们曾用“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表达对二人转的迷恋。过去的二人转是居无定所,娱人娱己,乐于将一身笑料留给观众的曲艺表演形式。在东北的街头巷尾,炕头场院,山林店栈,皆是二人转的舞台。
二人转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活泼幽默的曲艺表演形式,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为舞台背景、道具设置比较简单,演员人数要求也不多,加之演出格调幽默、轻松、欢快,因此颇受人们的喜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等地,二人转都有着相当规模的群众市场。随处可见带有浓重北方特色的地方戏院和大小剧场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王二姐思夫》、《二大妈探病》等。现在也有许多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
沈阳市内有多个剧场可以欣赏二人转表演,其中名气最大的观看绿色二人转的场所,当属赵本山领衔的“刘老根大舞台”,以及老牌的“和平影剧院”。详见娱乐栏目之“二人转”。
沈阳大秧歌
沈阳大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东北大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开始时,是少数民间闲散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谋生手段,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到民国初年时,沈阳大秧歌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现行的沈阳大秧歌,除继承了东北大秧歌原有传统艺术风格外,已同辽南、辽西的高跷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有的粗扩、豪放、火爆、热烈、欢快、强劲而自由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表演时,舞姿优美洒脱、热烈奔放,可以即兴发挥而不受步法约束;同时,还可将许多民间绝活杂耍融于表演之中,如“过街楼”、“倒爬城”、“芙水倒立”、“众星捧月”、“坚峭蜒”等高难动作。
满清盛京
自从努尔哈赤的铁甲骑兵统一了女真族建立后金起,到迁都北京建立了统一的清王朝,数十年间奋战的主要根据地就在辽宁。而且,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就在今辽宁新宾的永陵乡。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到沈阳,开始修建皇宫,即今清沈阳故宫。之后皇太极升沈阳为盛京,并开始改称女真人为满洲人。1636年,改国号为清,皇太极称帝。清兵进占北京城后,新继位不久的清世祖顺治皇帝从沈阳迁都到北京,定沈阳为陪都。从此统一的清王朝建立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设奉天府,沈阳则又称奉天,有“奉天承运”之意。光绪年间设奉天省。
清王朝迁都北京之后,特别关注着这个有着清太祖和皇太极陵寝的“龙祥之地”,不仅尊沈阳为陪都,而且设内大臣副都统驻防,给以多种特别恩宠。康熙、乾隆、嘉庆时,也都多次下旨修补沈阳城墙、城楼。1743年,乾隆曾亲至沈阳,下旨重修沈阳故宫崇政殿和飞龙翔风二阁,增建了日华楼、师善斋、颐和殿、敬典阁等建筑。1782年,又修建了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溯阁。
关联景点:清昭陵(北陵)、清福陵(东陵)、清初四塔、实胜寺(皇寺)。
老牌工业基地
拥有近百年工业发展史的沈阳,在解放前就有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东北解放后国家积极恢复建设,沈阳成为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要重工业基地之一。沈阳工业依靠老技术工人在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飞速发展,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摇篮。
纵观沈阳工业发展的历史,其历尽沧桑又尽显辉煌。从清末开始,1896年建立的奉天机器局,开创了沈阳近代民族工业之先河;1908年建立的沈阳第一家电灯厂,使沈阳市的工业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国时期,1921年建立的奉天大亨铁工厂,是当时沈阳市规模最大的民族工业;1923年创办的肇新窑业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制造陶瓷的公司;东三省兵工厂是当时全国少有的近代兵器制造厂;奉天陆军被服厂是当时东北最大的军用被服厂……此外,沈阳还制造了新中国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万吨挤压机、第一台超高压变压器……在这里诞生过数百个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
近年来,沈阳对市内的工业文物进行了调查盘点。目前尚存的36处工业文物遗存,大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沈阳民族工业的一些遗存,主要集中在大东区;第二种是日伪时期,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沈阳时期的工业遗存;第三种是解放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特别是“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工业遗存。后两种主要集中在铁西区。作为见证沈阳工业发展的工业文物,是沈阳宝贵的历史财富。
关联景点:蒸汽机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