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磁器口介绍:
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原名白崖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得名瓷器口,因“瓷”与“磁”相通,新中国成立后定名磁器口。 它背靠歌乐山,清水溪、凤凰溪两溪环抱,风光旖旎。因为临着嘉陵江,曾是个著名的商业码头。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很长一段时间,磁器口的江面上船只穿梭,镇上更是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一片繁华景象;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水上运输日渐凋零,大名鼎鼎的磁器口“消失”了几十年。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古镇才得以完好保存,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世纪之交,磁器口开始对外开放,从此迎来新生。如今的磁器口,即便平常日子,也是人流如织。3月15日,山城风和日丽,记者在此体验了一把古镇上的古朴生活。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刚步入古镇大门,一条长长的老街豁然展现在眼前。在青砖夹壁的老街上,随处可见的古老院落,显示出曾经有过的繁华与变迁。
在这里,每个院落都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个个能让人听得迷醉。
童家院子的大门就十分怪异。院子大门与大门墙体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在进门右侧斜凹进天井两尺左右,开成一个斜门;进出大门时,与门前道路形成一个斜角。当地人说,这就是有名的“斜门歪道”。
房子的主人为何要这么别出心裁呢?有说是主人想房子大门朝向远处的寺庙,为得佛祖保佑;有说是主人生辰属相与此处方位相克,为了找到长命百岁的方法,这才将大门朝向进行了调整。
这还是一个典型的川东民居布局,两层木楼,穿斗结构。堂屋大门上镂空的雕花经历那么多年的岁月,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栩栩如生的龙、花图案。据介绍,龙的那边叫“四龙朝福”,花的那边叫“花开富贵”,是清代的作品。
磁器口很多类似的大院都随岁月消逝了,但这些保存下来的院落却沉淀了古镇的沧桑历史,让世人能清晰地窥见古镇人的历史生活。
繁华深处隐“庙家”
老街院落还没走完,就在石板路快要走到尽头时,耳朵里忽然传来隐隐的敲钟念佛声。
循声而去,发现一个叫宝轮寺的佛教名刹,居然就矗立在老街之上。众多善男信女,手持香烛,正三三两两地陆续往里走。
相传,在隋末唐初时,这里就建有宝轮法塔,当地信众常来拜谒而发展成为寺庙,由于山边有块白色巨型崖壁,寺就称为白崖寺。传说,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燕王朱棣逼迫退位后,辗转流离到磁器口避难,曾在白崖寺挂单隐居,这里遂又称龙隐寺。据史书记载,原寺门上有过一个“龙隐禅院”的横匾,可惜已毁掉。一个来祈愿的阿婆说,香火最为旺盛时,这里的僧侣一度达到300多人。
在磁器口,宗教信仰广揽博蓄,寺庙宫观众多,素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它们大多隐在繁华之中,“闹里有静”,可惜的是,很大一部分没能完整保存下来。
中午时分,刚好落脚在一个叫凤凰寺的地方,见有人在这里吃斋饭,缴上2元钱,随意用膳。临桌的人说,这里也叫凤凰庵,以前曾有很多尼姑在此出家,吃斋饭的人有时一天能达三四百人。不过,在这里吃斋饭可要注意了,饭毕必须亲自洗自己的碗筷,而不能由他人代劳,否则,自己会损失福分,所以饭后大家都抢着洗碗,打扫卫生,多年如此,无一例外。
巴渝民俗,传承千年。在磁器口闲走,其他地方少有的民俗遗情,在这里却是随处可见、可闻。
走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时常会听到敲锣打鼓声,随意钻进一个院子,或是川剧,或是莲花闹,或是金钱板……台上演员翻腾,台下戏迷满堂,这样热闹的景象,如今别处已很少见了。
在磁器口马鞍山的顶端,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游园,是古镇海拔最高的地方。站在园内,既能一览古镇风光,又可看川剧、听评书,让人十分惬意。经常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在此消夏纳凉,当锣鼓喧天,人影翻腾,川剧演员展示连续变脸十几次的绝活时,老外们个个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演毕,还纷纷围着演员,想看看他们这么多张神奇的脸面究竟是如何“长成”的。
磁器口还有放河灯的习俗,一年两次,分别在“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和春节期间。
“七月半,鬼乱串”。民间传说,七月十五是地官圣诞,地官掌握着地狱之门,在地官生日这天,他会打开地狱之门,让鬼魂回家团聚。所以,在这天民间很多地方会设置道场,送水饭、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家人均需祭祖、上坟,还要点亮河灯为亡魂照路,使其能顺利来回。传统春节,是华夏民族最大的节日,家家都会团聚。为了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这些天人们会再次祭放河灯,让亡魂与家人相聚。这一民俗据闻已经流传千年。
有关这个古镇的故事很多,如果要一一细听,不妨找个参天古树下的茶铺歇歇脚,泡上一壶当地有名的老荫茶,悠闲自在地看看古镇的老房子,品品古镇的老戏剧,摆摆古镇的龙门阵……这大概就是“老重庆”原汁原味的生活。
想了解当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请点击这里: 重庆旅游攻略